貿易便利化離我們有多遠?
貿易便利化是指通過簡化程序、增強透明、統一標準、完善規范、減少限制等一系列的措施,降低國際貿易活動中的交易成本,從而促進貨物、服務的自由流動。簡而言之,貿易便利化就是對國際貿易制度和手續的簡化與協調。
貿易便利化目標是設計具有邏輯一致性、透明性和可預見性的國際經濟交往環境,包括建立國際公認的海關程序、協調一致的貿易和運輸法規等,以求加快貨物和信息跨越邊界流動。
每一個人都是非常矛盾,期盼利好政策給企業帶來便利,同時又擔心政策波動造成的操作不確定性給企業運營帶來壓力。
企業管住自己的信用體系(內控體系和貿易安全),海關在前端設置繁瑣的關境線上的審價環節,保障企業的供應鏈交付穩定。這是目前大家期盼的一種雙贏的結果,特別是在經濟下行趨勢明顯的情況下,企業的供應鏈成本壓力非常大,任何實質性貿易便利化都將釋放出來巨大的運營空間,從而撬動隱藏的利潤。
但究竟能否實現呢,目前就現階段來說,還有非常大的難度。主要是海關與商界彼此之間的信任度還遠遠不夠。目前出臺的多項重大措施,或重大操作調整,商界幾乎是一無所知,從不曾參與政策研討,甚至在出臺的試錯機會都不曾保留,這樣的互動關系,這樣的互信程度應該在世界貿易大國中都是極其罕見的。造成目前的局面的幾個困難的根本原因,無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一、企業自身的原因放棄溝通的窗口
海關與商界雙方的關系就是典型的監管與被監管的關系,逆來順受是企業的天然的心態,企業不愿意槍打出頭鳥,或者不愿意集中維權,喪失了很多不錯的溝通窗口或平臺,沒有形成足夠的勢能。
當然,這一點也不能絕對而論,不少世界500強企業是比較善于利用政府事務關系,縱橫捭闔,充分利用各種平臺、協會、對話機會為企業謀取更多利益。
但是,對于中小企業和代理報關公司來說,因為視野局限,力量弱小,大家可能更多是接受,或不愿意出頭。我們曾經有機會組織部分企業就某項政策與企業溝通,但很多企業都不愿意參與這樣的活動,白白喪失了發聲的機會。
二、第三方力量的缺位造成了溝通的橋梁中斷
不管是協會,還是第三方機構的力量目前在我們國家的社會治理中均處于比較弱的位置,或干脆缺位。由于長期以來強勢政府的存在,協會或第三方力量居于從屬或依附的地位。沒有充分的溝通橋梁,商界和海關之間的關系,就缺少了潤滑劑。目前指望各地的報關協會能夠發揮真正的橋梁作業還太難了,而第三方機構成長也是需要時間成本的。優秀的第三方機構必須有開闊的視野,有良好的服務意識,才能夠獲得商界的大力的支持。當能夠聚合到足夠多的企業的聲音的時候,第三方力量才能發揮作用。
三、海關的改革路線圖和時間表應該更加明確
海關在所有的貿易關聯的監管機構中,應該是辦事效率比較高的,即便如此,目前海關的改革清晰的路線圖和時間表還是模棱兩可,讓商界無法能夠信任。很多商界的印象是現在的更像是“東一錘子,西一錘子”看不到非常清晰可信的時間安排,這樣,很多比較好的制度安排,企業落實起來就會猶豫,總會覺得自己的超前投入可能造成更多的成本。所以透明公開的海關政策,對于建立這樣的互信關系才會大有裨益。
貿易便利化的潮流也是任何的一個部門、企業或組織所無法阻擋,雖然有各種利益盤桓其間,相信在GDP增長需求的拖拽下也會沖破藩籬。企業和進口報關公司所需要做的是,有意識的儲備高素質人才,建立好符合監管的體系,保障自己的貿易數據的安全與完整,積極的心態去迎接挑戰。任何畏首畏尾,喪失的是自己的先機與主動權。
閱讀過本文的朋友還看過以下報關知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