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馬會促貨貿協議小步快跑
今年10,兩岸就繼續推進貨物貿易協議舉行第11次商談,一致認為兩岸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推動兩岸關系走上和平發展道路,維護了臺海和平穩定,增進了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受到兩岸民眾的廣泛支持和國際社會的歡迎。本月習馬會上,兩岸領導人就當前兩岸關系形勢以及兩岸關系發展中的有關問題交換意見,達成積極共識。隨著中韓FTA可能于明年初生效,臺灣企業為避免韓企先入為主,加速兩岸貨貿協議對臺灣產業絕對有正面意義。
貨貿協議是一種自由貿易協議,也就是雙方透過談判來調降進出口貨品的關稅,并借由各種貿易規范,來降低貨品貿易的風險及成本。
海峽兩岸關系的和平穩定發展,絕對經得起民意與歷史考驗,當前絕大多數臺灣民眾希望維持和平繁榮的臺海現狀。2008年金融危機,臺灣面臨嚴峻經濟形勢,兩岸雙方以溝通與合作取代對立與沖突,推行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FCA),并于2010年6月簽署生效,使臺企免關稅,增加25萬就業機會,使臺灣農產品大大獲利。深陷全球經濟危機的臺灣,正因為EFCA的簽署,使臺灣經濟獲得V型反彈。這樣得之不易的成果,需要雙方共同悉心呵護。
兩岸生產的貨品在市場上當然有強有弱,因此,貨貿協議固然有利于技術較強的臺商,但似乎也無法避免會對某些產業造成影響。這次貨貿協議的文本,納入了商檢查驗、貿易救濟及法規透明等規范,也是臺商屢屢反映的實際困難。臺灣部分產業有所沖擊,但這是必須付出的代價,任何經濟體簽訂自由貿易協議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如果為了維護少數產業而拒絕開放,不但會使消費大眾吃虧,對于被保護的產業也未必有利,臺灣的汽車制造業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據海關數據顯示,2014年1-12月,大陸與臺灣貿易額為1983.1億美元,大陸對臺灣出口報關462.8億美元,自臺灣進口報關1520.3億美元,貿易逆差1000億美元。臺灣方面在面板、機械、汽車與石化業具有高度競爭優勢,像臺積電、富士康產品出口到大陸后經過加工加值,最終產品出口到歐美市場。臺灣對大陸進出口貿易順差是臺商靠實力競爭、打拼而來。
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繼續推進兩岸貨物貿易協議商談,爭取年內取得積極成果;支持和鼓勵兩岸有關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就共同研究抗戰歷史加強交流,弘揚抗戰精神;推動服貿、租稅、飛安等已簽協議盡快生效實施;提升兩岸旅游安全和品質,深化兩岸文化、教育領域合作,為兩岸青年學習、就業、發展營造更好環境等。
閱讀過本文的朋友還看過以下報關知識文章: